劇本,我流
首先我想說說這本劇本創作書的緣起。
打從2008年我就在實踐大學的媒體傳達設計系擔任客座講師,負責教授「劇本實務與創作」一課,
至今已教了四年,如果我是大學生的話,我居然也又畢業了一次。
只可惜,既然選擇了作家作為職業,就代表天性無法安定,教劇本教了四年,
我不安於室的耐性已達到了極限,我想今年肯定是我在實踐大學教授劇本課的最後一年吧!
回想起當初接下劇本課的初衷,說來詭異,我其實不是電影科班出身,也沒學過寫劇本,
卻大大方方接下這個任務,為什麼?
理由正是從矛盾而來。
我是作家,但我不是中文系畢業。
我是導演,但我不是電影科系畢業。
然而就因為我通通不是科班出身,卻還是時時刻刻創作,
所以我認為要學會創作(不僅僅是劇本寫作),關鍵並不是學校裡制式的教學流程,
而是------「心」。
「心」,這種在理解上非常抽象,實際上卻很深刻具體的意念,我認為才是創作的本質,
寫劇本的技術當然可以傳授,而「心」也或許能夠透過熱情傳承。
身心俱技,缺一不可。
既然非本科系又非本行的我能夠寫出好劇本,大家也可以。
剛剛好,
我在這教書的四年裡拍了電影短片「三聲有幸」跟電影長片「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」,
每次上課我都與同學分享我最新的籌備進度、遭遇到的資金困難、選角的趣事等等,
同學們聽到的八卦當然比我說給記者聽的內容還要勁爆,
畢竟我老是將前幾天剛剛發生過的內幕消息拿到班上說,
所以這四年來我的學生們也是另類的「看我逐步實現電影夢想」的目擊者,
我很開心有他們一路聆聽相伴。
各位手中的這本劇本創作書,正是我在實踐大學教書的最後一年,我想拿來上課的內容。
當然了,我想以「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」的劇本當做主要素材,
同時以「親身經歷者、小說原著、編劇、導演、出資者」五個立場不一的身分,
教導學生如何將一個故事寫成劇本形式,並帶著同學一起思考,
如何在不同劇本版本之間進行演化。
既然要以那些年作為上課教材,我乾脆出了這本書,
為所有對電影劇本的思考過程留下一個書面記錄,也當作是我在實踐大學的戰鬥紀念。
而通常大家看到的劇本書,都是已經徹底完成的終極版本,編劇在箇中思考的過程,
是隱藏且神祕的,我現在就要反其道而為------我想要破壞這個規則。
我不想讓大家覺得編劇很聰明,我想做的,是完全公開自己的思考過程,
讓大家知道一個好的編劇,最重要的是誠心誠意,
反覆思考同一個故事,琢磨角色,在資金困局中尋找解答,
而我又同時具有五個身分,所有的妥協與爭執都內化在思考的過程裡,更是有趣。
「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」至少值得我抬頭挺胸的是,劇本很精準。
一,
在拍攝的過程中我發現一場戲最後不會用,當天我就宣布不拍,大家各自休息到下一場戲開拍。
二,
只有一場寫在劇本裡的戲,是拍了進後製剪接,才發現沒辦法用。
三,
電影殺青後,剪接師依照那些年的劇本從第一場剪到最後一場,沒有經過大風吹重組,
電影的節奏布局就已完備。
因為我寫劇本,總是依循自己定下的兩個大概念:
一,
寧願透過反覆且精細的思考,刪減不被需要的劇本章節,也不要拍了一大堆,
再痛苦不堪地剪掉。因此節省下來拍片預算,就拿來吃比較好吃的便當,
因此節省下的拍片時間,大家就可以睡飽一點------充滿思考力的劇本,
可以省下太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。
二,
優秀的編劇當然懂得刪掉壞的東西,然而最優秀的編劇,
不僅要曉得刪掉壞的東西,也要捨得刪掉好的的東西,
只為了讓電影節奏一路順暢。
當然了,我的方法不一定正確,別的優秀編劇也未必苟同我的思考模式,
但這本書既然是我寫的,我就不打算沿用或參考其他編劇的想法與作法,
我只打算鞠躬盡瘁在這本劇本創作書裡展現「我流」。
我當然不是天才。
我花了好幾個月反覆推敲劇本與電影最後的畫面中間的連結。
以下就是我的腦力激盪過程,與大家分享這一趟旅程。
全書開始!
金石堂,http://www.kingstone.com.tw/book/book_page.asp?kmcode=2019870101197&lid=search&actid=wise
博客來,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552806
精裝紙盒版,裡面有劇本創作書一本,海報一張,袖珍告白蘋果T一件,愛無限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