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好久沒認真寫個網誌了。
幾個月前參加一個大型的座談會,主持人是王文華,跟我一起座談的還有方文山跟女王。讀者提問時間,有人舉手問方文山:「我要怎麼做,才能成為一個專業的流行歌作詞人?」
方文山回答:「很多人問過我,要怎麼做才能當歌手。我都很想反問,你是喜歡唱歌呢?還是喜歡當歌手,因為這是兩件不一樣的事。」
我在一旁聽了,差點鼓起掌來。
接著,方文山繼續說:「你問我,怎樣才可以成為作詞人,其實如果你將來想作詞,你現在應該已經在做一些相關的事,也許你已經對讀詩有興趣,也許你已經寫過幾首新詩,也許你已經動手寫一些有的沒的,不會都在做一些跟詞曲沒關係的事吧?如果你說你想玩團,但你又不會彈吉他,又說你不會唱歌,也不會彈keyboard,那麼,你想玩團?為什麼?」
方文山講得真好啊,所以現在我要做的,只是延伸他的話。
同樣有很多讀者寫信給我、留言在網誌的悄悄話裡、或者演講後舉手發問,想知道「九把刀,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作家啊」?
就跟方文山說的一樣,你想成為一個特殊的、你想成為的人,就說「職業」好了,這樣的自我期待一定不可能「憑空出現」。
正常的狀態應該是,你很喜歡看小說,喜歡看金庸,喜歡看倪匡,喜歡看村上春樹,某天忍不住買了幾張稿紙動手寫幾段話,寫滿了幾張稿紙後,覺得自己寫得挺不錯,於是又跑去買了幾張,繼續寫繼續寫。
也許某一天心情好,你將稿子整理一下,投了一個文學獎,或者純文學獎,或許大眾小說獎,或許最後真得了獎,或許只得了個屁。也許沒得獎的你滿懷度爛地將稿子裝進信封裡,加上吹牛的自我介紹丟到出版社。或許出了書,或許得到了一封充滿鄙視的退稿信。
那又怎樣?
也許你是從部落格開始寫起,起先只是想儲存照片,但放著網誌功能不用也怪怪的,於是你單純地紀錄一天發生的瑣碎事物、或只是寫幾篇看完電影後的感想、或只是想寫一下追不到女生的痛苦。
寫著寫著,某一天,你發現自己很喜歡寫東西,也許還注意到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有網友在你的文章底下留言,稱讚你這一篇文章寫得很有感覺。
有了點成就感,累積了一些讀者,你忍不住想東想西……說不定自己擁有寫作的才能?於是你動手整理網誌,分時間、分主題、去蕪存菁,最後到書店裡晃一晃,研究一下哪一間出版社的風格適合你。
像不像這樣?
就是這樣。
這個過程裡,其實你不大需要、甚至也不見得會去問一個作家「如何能成為一個作家」,自己就會因為很想去做,進而嘗試了很多努力,並且從這些嘗試的過程中獲得了很多爽感,或挫折。
總而言之,若你對一件事有興趣,自然就會採取「慢慢接近它的方式」,而不是你突然想成就一件事,之後再分析規劃出能夠達成它的種種合理方式。
兩者很像,但有著根本上的不一樣。
也許有很多人可以先定下一個目標:「看九把刀每天都過太爽,shit!我決定也要成為一個作家!」然後開始研究我如何經營blog(謎!這件事連我自己都不曉得!)、研究我是怎麼寫小說(包準你頭昏眼花)、研究要參加哪個作家的私人網聚好建立關係、研究哪一種類型的小說正受到市場歡迎、研究…….研究了很多很多,然後定下每個階段需要儲備的能量,再一步一步接近「媽!我終於成為作家啦!」的願望。
也許,也許真的有很多人可以這麼理性地辦到這件事。
但無論如何我都覺得那樣好怪,為什麼不單純一點,將「興趣」點火,用自然而然燒出的火焰去發展自己呢?如果是這一種,即使最後你無法成為擁有實體書出版的作家,至少,你對寫作的興趣還是千真萬確。
你不用「出版暢銷書才算成功」去威脅寫作,寫作,自然也不會用「不出書就不叫作家」來背叛你。
你有什麼東西可以輸?沒啊,自high就算贏了。
----------------
531遊行落幕了,但我還是要重複說一次。
通常社會運動改變的,不是這個社會本身,而是參與活動的人。
那一天,在遊行隊伍裡的,每一個主張要捍衛台灣民眾健康的醫學院學生,
將來或許都會遭遇很多挫折,面對很多誘惑,看到很多足以震撼他們價值觀的事情,
希望他們在屈服前,能想起2009年5月31日,每個人滿懷熱血時------
當時的自己,有多麼喜歡自己!
不要放棄啊。
絕對絕對,不要成為你們今天瞧不起的人!
------